“抚帅是要开学馆、建书院,延揽天下才子名士,编撰一部川峡丛书?”
“不错,这才子名士,唯一的标准,便是才,不拘一格的才。”
“他是哪里人,不重要。哪怕他是吐蕃人、西夏人,金人,本官唯才是举。”
杨沅笑道:“这件事,当然不需要吴家主去做,本官会请蜀学大家木易先生来川峡主持大局。
不过,此番在蓬州,本地宿儒名士却还需要吴家主代为邀请,举办一次‘雅集’。”
“抚帅吩咐,吴某自当效力,只是……遍邀天下名士的话,所费不菲,只为编撰一部书,值得吗?”
不要以为你红口白牙一说,各方名士就会趋之若鹜。
车马费、润笔费等,都是需要极其丰厚的。
当然,“名”也是打动这些才子的一个必需手段。
著书立说,传之后世,这是再如何以清流自诩,以隐士自诩的文人都控制不住的诱惑。
名和利都有了,还怕他们不来?
杨沅听了吴渊的话,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对他一个商人做太多的解释。
通过这种方式,他就有大量的人才可用了,他需要人才啊。
尤其是川峡及周边地区,民族太多了,只靠大军屯驻和经贸联系,只能维持一时之稳定,是无法长久的。
包括大宋方略接下来针对的西夏。
西夏打下来就结束了?
不,那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威之以武,同之以利,化之以文,这三者,是顺序,也是步骤。
最后一步,必须以前两步为基础。
但是没有最后一步,前两步所产生的大好局面就如镜水月,最终还是要一场空。
杨沅是想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
为此,他需要大量的笔杆子。
杨连高对此则有着不同的解读。
他想,治国平天下,文治武功,皆不可偏废。
文武并用,武以卫文,王霸之业方才可期。
杨沅这是要通过修书,不动声色地招揽天下英才,扶植文教精英啊。
这个法子不错,等我当了皇帝,我在大理也要这么做。
皇帝……
一想到这个称呼,杨连高心中便一阵火热。
……
杨连高回到自己住处,慢悠悠地喝了半盏茶,才发现刀妃妃没在身边。
以前他只要一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