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倘若臧霸连这点本事,能耐都没有的话...”
说到这时,王政的笑容一点点消融不见,面色平静如水,不见喜怒:“那对本将而言,此人又有何用?”
这番话一入耳,潘璋便觉莫名心中一寒。
他还要再说,王政却不欲再做解释,只是令他继续留心局面变化便是。
直到潘璋的背影彻底消失不见,王政也陷入了沉吟。脑中念头急转,推测郸城如今各方动向,臧霸一行人成功的可能、失败的后果,乃至分析利弊,考虑对策。
不过他方才所言的确是自家真正的考量。
从一开始,郯城这座徐州的首府,东海的心脏,王政便没有考虑过动一兵一卒。
这当然不是简单地位了验证臧霸之能,亦不是因为自家的兵力捉襟见肘至此。
而是王政考虑到了袁术那边的反应。
不论如何,便如孙刘联盟抵抗曹操一样,如今袁曹尚未分道扬镳,他这个黄巾贼寇的身份还没洗净,那和袁术的结盟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既如此,盟友之间,表面的功夫还是要做一做的,便如未来赤壁之战后,刘备已坐拥荆州五郡,剩余的孤零零南郡本亦是囊中之物,孙权也根本保不住,刘备却还要来个“借荆州”。
无他,无非是从情理上将,赤壁之战的确是东吴出力更多,损失更大罢了,而为了维系这个同盟,里子不给,面子却还是要给的。
在郯城之事上,从动念开始,王政便考虑过“得之有名”的问题了。
如何得,在面子上能在袁术那里交代的过去。
因为哪怕之前有过孙策说割让东海之说,可如今郯城后防空虚的原因,还不是因为刘备被袁术逼得率军奔赴前线了?
而且说到底,徐州这一战,袁术所付出的人力,物力乃至精力,的确远胜于他。
所以王政那日和臧霸会晤时,其实已暗示过这一层意思了。
郯城,只可他人主动献之,他王政自然便会笑纳,却不可主动伸手去夺,去抢。
而臧霸也明白了这层“可纳不可夺”意思,更给与了自信回应。
臧霸本也不是什么无名小卒,既如此,王政便安心等着便是了。
不久之后,王政的这份信任,也得到了回报。
次日,潘璋来报,郯城昨夜火光燎原,杀喊冲天,似有变故发生。
又过三日,一行从郯城出发的百骑,已来到了即丘城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