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南宋都城临安风物的古籍《武林旧事》里面就有记载,“卖买物货,以伪易真,至以纸为衣,铜铅为金银,土木为香药……”。
意思就是:有人脑洞大开,用纸做衣服、用铜冒充黄金、把铅块掺进银锭里、用一般树木冒充檀香……
至于说往鸡鸭肚子中塞沙子、在鹅羊体内吹气、往鱼肉里注水等等这类小伎俩,更是两宋时期就有的常事。
看看,注水肉并不是现代才有,人家古人也吃过。
后人跟古人比起来,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连衣食住行都是如此,何况价值连城的古董宝贝呢?
所以古董造假,是古来有之。
而博物馆的收藏里面,夹杂着一些假货,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这种事民国时期最多,不少收藏大佬都打过眼,有的还把误买的赝品供起来,以作警示。
到了后来,“收假辨真”,几乎成了博物馆的惯例。
也就是博物馆会主动收集一些真假难辨的赝品,用来与真品进行对比,以防真假混淆,也能增长学问。
能够把假货造得跟真的一样,必定要对当年的制作工艺非常了解,这不是学问、是什么?!
再往后,绝大多数博物馆里拿出来展出的,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赝品,尤其是国宝级的东西,常年放在库房里保存,基本上只展出赝品。
哦,人家有自己的专业术语,叫仿品。
反正去参观的基本上都是外行,看个热闹就够了,还要什么真品呢?!
现实情况如此,江南博物馆自然不会例外。
从民国时期的民窑赝品瓷器,到河南尹川烟涧村出品的现代仿真青铜器,博物馆的库藏里面,连假货都假得很有特色。
陈凡是白天看真品,晚上琢磨假货,几天下来,就将张馆长脑子里的存货,掏得干干净净。
最后张馆长没办法,只能给他办了一张长期通行证,无奈地说道,“在鉴宝这方面,我是没什么可以教你的了,既然能鉴宝,那对历史方面的东西,你可以自己去学习,就没必要继续在这里耗着。
徐老师既是国学大家,也是历史大师,这方面的东西,他懂得只比我多、不比我少。
既然我没什么可以教你的,那你也不用再每天过来。我给你办了这张通行证,你以后有时间了就可以过来看看,前面的展区和后面的库房,都可以随便进,只要不把东西带出去就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