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的体系下,已经破坏了官府治理地方的政治基础。”
如果朱高炽在这里,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官府的根本权利,被中华重工侵占了。
当年中华重工规模小,才数千人,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形成了默契。
可几年发展下来,哪怕反应再慢的官府,也要正视这个问题了,幸亏是在北平,如果是在陕西,这个矛盾早就爆发。
权利之争,向来是激烈的。
葛诚多年来担任长史府左长史,习惯从大方向入手来思考问题,他身旁的金忠,起于微末,习惯从实际出发。
“对这些变化,其实小王爷是有准备的,例如支持官府垦田,利用铁道支持地方驿站系统等。”
“不过目前看来,中华重工体系发展太快,这些补贴手段,已经跟不上当下的形势,满足不了化解矛盾的需求。”
葛诚和金忠,都不是传统的读书人。
在场的传统读书人是余逢辰,也是几人中和燕王相伴时间最久,资历最深的人。
其实历史有时候很奇妙。
这三个燕王最亲信的人,按照和燕王关系深厚和相处时间来分,那么最长的是余逢辰,中间的是葛诚,最后是金忠。
而在朱棣造反的时候,最支持朱棣的反而是金忠,葛诚是反对,那么余逢辰则是用性命阻止朱棣造反。
如果不考虑成王败寇在后人心中的成见,换位思考,其实余逢辰才是真正为国为民的高义之士。
他在燕王面前拔剑自刎,用性命劝诫燕王不要造反作乱,成为危害国家霍乱百姓的凶手,力劝燕王名声大于得失,不要成为后世辱骂之人。
为什么要选择自刎。
因为他在告诉燕王,作为燕王的藩臣,他是忠义的,哪怕是死,也不会抛弃燕王。
他的高尚行为,和他丰富的学识是相比配的。
这也是朱高炽明知道此人的情况下,仍然遵从此人,并且只要是此人值班,朱高炽就会来上课的主要原因。
如果把此人的行为,放在汉朝七国之乱的时期,此人的名声,在历史上一定会截然不同。
余逢辰并不是个迂腐之人。
相反,在朱棣决定起兵造反前,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到了,在燕王面前自刎相劝的举动,考虑到了所有的形势,因此才做出的这个决定。
现在。
朱棣是他的亦君亦友,朱高炽是他教的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