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群这会儿还并不知道,常浩南已经有办法把高超音速导弹挂到歼11的机腹中线,从而彻底把这种无法拦截的玩意定义成为一种“战术武器”,并大大降低它的使用门槛。
无论是战术、技术还是政治层面。
但即便他真的得知了这个消息,恐怕在短时间内也来不及高兴。
因为空军正在西北地区组织建军以来第一次师旅级别的多兵种实兵对抗演习。
空战部分不设高度差限制,而低空对抗部分则不设突防高度限制,可以说是最贴近实战的模拟方式。
实际早在二十年前就有人提出,可以考虑参考美军“红旗”系列军演的方式,提升我空军部队的训练和战备水平,并且也常识性地组建了一支模拟假想敌的蓝军部队。
不过,在那个飞行员年均升空时间勉强破两位数、能成建制夜航就算精锐部队的年代,这种演训内容对于华夏空军而言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连日常训练都会发生各种离谱的飞行事故,真要搞不设限对抗,那每年摔掉的飞机恐怕会比新接装的都多。
直到新世纪来临之后,随着装备和训练水平的提高,以及猎蝠行动和筑堤行动的连续成功,相关训练才得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逐渐朝着实战化方向靠拢。
而经历过八九十年代阵痛期,又在新时代来临前夕首开战果的郑良群,更是这一变化的最主要推手。
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空军实战化演训范围的扩大过程,就是他本人从团长到军种参谋长的升职过程。
因此于情于理,这次有着里程碑意义的联合演习,都是交给郑良群进行统筹。
但演习结果却让他的脸色有些难看。
前半程的空战模拟阶段倒是一切顺利,二代机和三代机组都分别决出了各自的获胜者。
虽然暂且还没想好要不要颁发个什么称号或者奖杯之类的纪念品,但总归是你来我往,打得异常精彩。
一些发挥不佳的单位也痛定思痛,决心狠下功夫,等到来年再杀回来。
问题出在后半程的地空模拟对抗上。
歼轰机单位靠着射程150km的空对面导弹,在演习区域边缘七进七出疯狂试探,而防守方这边射程够远的S300PMU2采用TVM制导,在地平线以外只需要单纯降低高度就会脱锁,采用主动雷达的红旗9射程又不够,只需要单纯调转方向就能甩开。
一场本应激烈的对抗直接变成单方面挑逗,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